学以解惑致用

互联网巨头“弯道超车”,造车入局谁能笑到最后?

作者:重庆天新普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: 发表时间:2021-04-30 15:08:00

造车风向标

NEW POWER2020年,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收获的不只是白酒、芯片,同样还有造车;从阿里与上汽联手打造的“智己汽车”品牌传出之后,华为与宁德时代也数度擦出火花,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热火朝天。到了2021年,这股热潮继续奔涌向前,这仿佛就是今年互联网企业的“主旋律”。

科技时代的背景下,消费者对产品的智能性愈发重视,对汽车的智能化要求更高,于是,智能汽车成了汽车行业大家竞相占领的“新地盘”。

01

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是造车?

今年2月,百度重磅宣布,将会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,正式进军汽车行业。消息一出,人们奔走相告,直言曾经的王者终于苏醒,之后美股开盘后,百度股价创下新高。

3月30日,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,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。在当晚的发布会上,小米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,小米将成立全资的智能电动汽车子公司,预计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,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,他将亲自带队,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席执行官。这一战略级别的决策,瞬间将小米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当日小米股价也是直线攀升。

继小米后,“造车天团”再添新军,4月6日知名媒体爆料,滴滴已经开始启动造车项目,总负责人为滴滴副总裁杨峻,并且透露该团队已经在往车厂挖人,似乎距离滴滴的官宣只是时间的问题。

4月21日,华为与赛力斯品牌联合推出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在华为旗舰店与消费者见面,并且开始接受预订。4月23日,赛力斯发布消息称: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两天订单突破3000辆。

4月27日下午,创维智能汽车品牌见面会上正式宣布天美汽车更名为创维汽车,是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,同时天美品牌整合进入创维汽车品牌。现场还发布了创维汽车ET5(参数|询价)车型。创维汽车ET5由此前已经上市的天美ET5更名而来,新车的尾灯中部已经印上创维的英文名“Skyworth”。

如今跨界造车已成大势,华为、百度、阿里、苹果、索尼甚至富士康都开始以各种姿势杀进智能电动车行业,谋划自己的造车大计。由此可见,互联网科技巨头进军汽车领域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热潮。

02

互联网大佬趟水汽车领域,你看好谁?

苹果2月3号,据韩媒报道,苹果公司将向起亚汽车公司投资4万亿韩元用于建立生产设施和汽车开发。而且苹果与起亚或于2月17日签署协议,计划2024年推出苹果汽车。

韩国媒体报道称,苹果公司将投资4万亿韩元(约合36亿美元),推动与起亚公司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。两家公司可能会在2月17日签署协议,并计划在2024年推出Apple Car。Apple Car将在起亚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工厂生产,初步计划年产10万辆汽车。

苹果计划推出的,是一款完整的苹果品牌汽车,而不是包含苹果软件的起亚牌汽车。

其实,苹果早有造车的计划,在2014年就成立了被称为“泰坦”的自动驾驶汽车部门,一直在从事自动驾驶研发工作。

从自动驾驶研发到推出自己品牌的整车,苹果下场造车,选择的策略是与车企合作,从而弥补在整车制造方面的经验欠缺,降低成本与风险。

随着汽车的定位从移动工具向智能终端发生转变,汽车产业的分工重新制定。有很多车企或者其他公司开始提供代工服务,这位科技公司的跨界造车带来了便利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苹果的“好伙伴”富士康已经于今年年初宣布,进军汽车制造车,提供代工服务,并且与吉利汽车牵手。但是,此次苹果跨界造整车并未选择由富士康代工,而是选择了起亚。

从苹果的定位来看,切入造车领域,应该也将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,新进入较为高端的细分市场。而现代集团E-GMP平台是具有打造出一款高端定位车型的能力的。

同时,现代汽车集团多年的造车经验,在北美也有成熟的造车体系,能够快速地帮助苹果将产品推向市场,而不需要新建产线和电动车供应链体系。

从一定程度上来看,苹果汽车之所以被外界期待,是因为其在智能手机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,在软件与算法等智能汽车的核心领域,特别是在无人驾驶方面,苹果或许可以移植智能手机中的部分成果。通过进一步研发,打造出一套基于IOS系统的车机解决方案。

阿里巴巴与苹果一切都还未知不一样,阿里巴巴有“实物”亮相!

据天眼查APP显示,12月25日,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,注册资本100亿人民币,最大股东为上海元界智能科技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,持股比例72%,后者为上汽集团控股子公司;阿里巴巴(中国)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持股18%,为第二大股东。其中,阿里巴巴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——提供用户大数据、智能生态方面的支持。

智己汽车全系都将标配93kWh和高配115kWh掺硅补锂电池,性能领先行业30%-40%水平,该电池还拥有300wh/kg超高单体能量密度及永不自燃最高安全等级。依托这块电池,智己汽车可在全架构带宽内支持近1000km的续航,更可实现超长20万公里零衰减表现。阿里巴巴

先给大家打个样

与此同时,针对有线充电模式需要每次连接的繁重复性操作,智己汽车将装备全球首款量产的11kW大功率无线充电,充电简单方便,让用户真正体验到一款安全常在、智能相伴的纯电动汽车。

在今年1月13日,刚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智己汽车便公布两款量产车,一台是智能纯电轿车,并于4月份亮相上海车展,并接受预订;另一台是纯电SUV,将于2022年上市。续航均达到1000公里,而且20万公里零衰减(NEDC工况)。

电机技术方面,新车搭载瞬态响应高扭双电轴,智慧动态四驱技术,后轴为主驱动,功率400kW,扭矩700 N·m,百公里加速达到3.9秒。

智能方面,新车搭载搭载英伟达 Xavier (30~60 TOPS)、15个高清视觉摄像头、5个毫米波雷达,以及12个超声波雷达的融合感知解决方案,能够实现全场景、超视距全路况感知。

智能时代的新能源汽车,最重要的就是降低甚至解除用户对新能源产品多层次的焦虑,而在续航、充电、关键是智能方面的突破性创新,不免让人觉得:智己汽车,或许可以做到。

华为手机“国货之光”华为,一直以来,都是宣称不造车,而是要帮助车企造好车。

刚进军汽车领域时,阿里主攻车机系统与应用服务,百度主攻自动驾驶,而华为进军汽车领域便规划了五大板块:智能车云、智能网联、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和智能电动。

智能车云,也就是云端计算和服务,华为提供基于华为云的自动驾驶(训练、仿真、测试)云服务 Octopus(八爪鱼),核心是帮助车企和开发者实现自动驾驶应用落地。

智能网联是华为传统的通信业务,华为主要是提供车载通信模块,这也是全球首个5G车载模块。智能网联还指车和人、车和车、车和交通设施、车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。

智能驾驶方面,华为在芯片和激光雷达上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,为自动驾驶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。华为提供了MDC、 毫米波雷达、激光雷达、AI 芯片(昇腾)、CPU 芯片(鲲鹏)和无人驾驶算法等。此外,自动驾驶计算平台(MDC)、工具链和融合传感等,还能够将自动驾驶技术从 L2+向L5推进。

智能座舱则是华为构建“人车家”全场景智慧生活的重要一环,即你在车里就能控制家里的电器,比如在车里看先打开浴室的热水器,一回到家就能洗个热水澡。

智能电动也就是业内常说的三电系统:电池、电机、电控,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,华为在智能电动方面提供了VDC(底盘域/动力域控制器)、mPower业务单元 BMS/MCU/CDU/OBC/直流快充模块等。

随着4月20日,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正式宣布华为卖车,目前,华为卖车主导部门则为华为消费者业务BG,即利用华为现有手机销售渠道帮助车企售车。

对于卖车,余承东坦诚,主要因遭美国限制后,华为手机业务遭遇巨大困难,希望通过卖车弥补相关损失,而卖车是华为未来5~10年的长期战略。

华为“造车”不仅仅是输出自身的解决方案,更重要的是,华为通过与汽车产业各环节的合作,不断扩大汽车朋友圈,构建一个全新的汽车产业生态。

早在去年5月,华为便联合一汽集团、长安汽车、东风集团、上汽集团、广汽集团、北汽集团、比亚迪、长城汽车、奇瑞控股、江淮汽车、宇通客车、赛力斯、南京依维柯、T3出行等首批18家车企成立“5G汽车生态圈”,计划由华为向生态圈车企提供5G车载模组MH5000、5G车载终端T-Box平台等产品和技术。

百度浩瀚SEA概念图来源(吉利官网)

浩瀚SEA概念图来源(吉利官网)

今年1月11日早间,百度公司、吉利控股双双发公告,官宣“组建智能电动车”。百度称,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,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,吉利控股将成为战略合作伙伴。后者子公司吉利汽车发公告表示,并非该建议交易之订约方,并无与吉利控股合作或向吉利控股提供融资。

另据路透社消息,百度和吉利的合资品牌“集度”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500亿元,用于开发智能汽车技术。据集度 CEO 夏一平称,计划3年内量产第一款集度汽车,看起来像是“智能机器人”,主要面向年轻客户。

资料显示,百度从2013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,2017年推出的百度 Apollo 已经形成了自动驾驶、智能交通、智能车联三大开放平台,拥有全球生态合作伙伴210家。今年1月11日,百度宣布要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。

以百度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长达8年的经验积累,加之吉利控股集团作为一家创业35年的全球型企业,集度的成立本身就带有极大的先天优势。

目前,集度汽车团队规模在100人左右,整车设计核心团队已搭建完毕,原摩拜单车首席技术官夏一平担任 CEO。更早之前,夏一平曾任菲亚特克莱斯勒亚太区智能车联事业部负责人,也曾在福特亚太和北美工作5年。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,夏一平还在通信行业工作多年。

据计划,集度团队规模年底将扩充至1000-1500人,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招聘2500到3000人,其中包括400到500名软件工程师。

3月2日百度官宣与吉利联合造车时,双方谁占主导地位还不明朗。而后,路透社获悉,夏一平表示,对于集度而言,吉利是战略合作伙伴,双方技术共享。具体到工作布局上,百度在整体上负责端到端的服务,主导软硬件研发,吉利则提供供应链网络和资源。

这就意味着集度是一家互联网造车企业,而不是传统车企。一位百度方面人士透露,两家公司的合作模式一开始就是针对传统合资公司存在的效率低、决策推诿和理念冲突等问题设计而来的。

集度概念车面世还为时尚早,但此前集度公布将使用吉利最新研发的纯电动架构——浩瀚SEA,并进一步针对技术细节做出相应的改进和研究。集度将分析大市场数据,决定最终的车型样式。竞争力

Apollo的自动驾驶

近日,夏一平接受采访时称,集度首款车型看起来像一个“机器人”,一个可以用情感与你交流的机器人,目标客户是年轻群体。

有消息称,集度或考虑将百度研发的昆仑芯片用于集度新车设计。昆仑芯片是百度自主研发的云端 AI 通用芯片,可以支持包括大规模人工智能计算在内的多种功能。在汽车制造方面,昆仑1运用在了百度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Apollo Computing Unit (ACU) 上。

当然,这些配置目前只能参考,未来集度汽车搭载的功能可能是基于此的演进。

目前正在研发中的百度昆仑2性能比昆仑1再提升3倍,原计划于2021年下半年实现量产。然而,由于目前全球芯片严重短缺,昆仑芯片是否可按期投入使用还未可知。

据悉,首款集度汽车将于明年亮相北京车展,将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,不过,夏一平也提及“是否释放全部能力要遵循未来法规”。

03

软件和数据竞争正成为汽车产业新赛道

智能汽车的核心是什么?自然是电动化、自动驾驶、数字化。也就是说,汽车行业未来的核心竞争主会在智能方面展开,而且集中在电动化、自动驾驶、数字化。这就不可避免地把互联网科技企业拉进汽车“战场”,如何提高汽车“智能性”,或许从事“智能创造”的大厂们最有发言权,而事实也表明,互联网科技大厂参与或主导造智能汽车已成定局。互联网巨头为何纷纷跨界造车?

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分析:智能驾驶和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方向,具有广阔市场空间,《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》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.0》等提出,到2025年部分自动驾驶、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超过50%,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%;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推进,软件、数据、算法等逐渐成为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核心竞争力,传统车企在上述领域存在明显短板,互联网企业具有强劲竞争力;经多年培育,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方案日趋成熟,市场前景日趋明朗。

互联网企业进军智能网联汽车领域,将对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。侯福深分析,它将加速推动产业竞争重点从汽车产品向出行生态转变,未来将围绕智能电动汽车,形成充电网络、软件数据增值服务、出行服务平台等生态服务体系;在互联网企业推动下,软件和数据的竞争正在成为汽车产业新赛道;一批不适应智能化、电动化的传统车企将面临淘汰,互联网企业和造车新势力将整合产业资源。汽车芯片突围、操控系统升级、基础配备完善,智能驾驶领域进展迅猛

在北京大兴亦庄和海淀等地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站点,免费开放的百度自动驾驶体验服务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。近20分钟的试乘时间,安全员全程无接管,所有决策、操作均由自动驾驶系统完成,汽车速度稳定在每小时40公里左右,如遇前方红灯或预测到其他车辆并线,汽车会提前减速,避免急刹车。体验过的市民称:“跟平时坐车的感觉是一样的,非常平稳。”2020年10月,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在北京向公众开放,市民可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、海淀区、顺义区的数十个站点,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下单,免费试乘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。(中新社)

芯片如同智能汽车的数字发动机,负责将数据转化成知识,其效率直接决定着决策的好坏。2020年以来,我国专用芯片技术实现突破并量产应用。华为的双模LTE-V2X芯片Balong765与车规级商用通信模组ME959,已与一汽、上汽、长安、奥迪等车企开展联合调试并实现小规模量产;北斗星通自主研发的22纳米双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芯片已满足车规级要求,具备市场化量产条件。

环境感知传感器方面,海康威视等多家企业的环视摄像头产品广泛应用、实现进口替代,经纬恒润等企业的前视摄像头产品已进入前装市场,森思泰克开发的77GHz毫米波雷达正式搭载于一汽红旗量产车型HS5之上。

“智慧”车取得发展的同时,“智慧”路也不断升级。

四维图新、百度、高德等国内图商均已经完成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等合计超过30万公里的高精地图静态数据采集,所绘制的高精地图已在量产车型上应用。智能驾驶技术研发领先于市场推广,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几年或迎来产业爆发增长期

智能驾驶一般分为5个发展阶段:驾驶支持、部分自动化、有条件自动化、高度自动化、完全自动化,也即业内俗称的L1至L5,最后一个阶段即无人驾驶。

东风电动车首席技术官(CTO)周海鹰介绍称,整体而言,智能驾驶目前的现状是技术研发领先于市场推广。但智能驾驶要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,光有技术还不够。业界认为,它至少得同时满足5个条件:技术成熟、社会基础完善、法律法规同步、成本下降、社会接受度良好。东风公司研发的自动驾驶出租车。(人民网)

东风公司研发的自动驾驶出租车。(人民网)

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汽车市场,未来有望成为主要的智能驾驶汽车市场。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0年测算:在市场应用方面,L2、L3级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持续增加,2025年有望达到50%,2030年会超过70%。相关机构测算,2020年因智能化与网联化所带动的新增产值约为3000亿元,约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4%,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新增产值8000亿到1万亿元,若考虑智能网联汽车对通信、道路基础设施及未来数据服务的带动,市场规模还将成倍增长。持续强化顶层设计、扩大应用示范、建立监管体系,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

在我国,智能驾驶正迎来良好发展机遇。

道路测试和小规模示范运行循序推进。近日消息,截至2020年底,上海已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达560公里,向22家企业152辆车颁发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质;北京已累计开放海淀区、顺义区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、房山区4个区域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,共计200条,道路总长699.58公里。2020年7月,北京新开放的道路测试自动驾驶(新华社)

2020年7月,北京新开放的道路测试自动驾驶(新华社)

加速法规修订,支持自动驾驶功能应用落地。侯福深建议,相关部门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全生命周期,从生产准入、注册登记、地图测绘、安全监管、责任认定、信息安全、隐私保护、金融保险等角度全面分析我国现有法律、标准体系、行业规范等对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应用的限制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快速灵活修订完善法规标准。

当前,智能驾驶技术已应用到不同车型不同场景,下一步应扩大应用示范。我国将以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、国家级测试示范区先导区、2022年北京冬奥会、雄安新区智慧城市等试点为引领,扩大在法律法规、车路协同、场景应用等方面的试点示范,推进智能网联汽车、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示范应用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将助力能源结构转型,提升国家产业创新整体能力

当前,汽车朝着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、共享化发展,汽车工业正面临百年一遇的大变革。

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而言,电子信息零部件和软件占汽车产品价值的比重持续上升,软件单车价值占比将大幅提升,甚至超过硬件。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汽车生产和销售大国,但仍存在部分关键技术缺失、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等“大而不强”的问题。智能网联汽车是人工智能、新型显示、移动智能终端、5G、先进传感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的重要载体。业界认为,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,有助于推动新技术创新突破,提升我国产业创新整体能力,加速实现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愿景目标。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(中国制造)车型拥有360度智能识别摄像头,即使是路边的桩桶也会模拟提示(上观新闻)

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(中国制造)车型拥有360度智能识别摄像头,即使是路边的桩桶也会模拟提示(上观新闻)

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也将对能源结构产生较大影响。目前,交通运输领域90%左右能源消耗来自化石能源。为实现使用清洁能源的愿景,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均致力于推动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普及。围绕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,未来汽车行业将形成“清洁能源发电+储能+充电+用电”的闭环一体化能源解决方案。此外,汽车共享出行服务模式的发展,也将提高车辆使用效率,降低生产制造和使用环节的资源消耗。

展望未来,汽车将不仅仅是“四个轮子、两排沙发”的代步工具,更是能够自动更新的智能终端,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更清朗的天空。

对于互联网巨头们扎堆造车,你怎么看?移步留言区,分享你的见解~

来源/综合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、新华社、中新网、人民网、上观新闻、上游新闻、上游新闻·重庆商报、21世纪经济报道、智己汽车官网、界面新闻、证券时报•e公司官微、澎湃新闻、中新经纬等


互联网巨头“弯道超车”,造车入局谁能笑到最后?
长按图片保存/分享
0
文章推荐

联系我们

天新普云 (工作时间:周一~周五 早上9:00~下午6:00)

公司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大坪英利国际2号楼26-9

电话:023-63634226 

传真:023-63634226 

电子邮件:csc@txinyun.com

 

版权所有©重庆天新普智科技有责任限公司 

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:渝ICP备2023009745号

图片展示
在线咨询

您好,请点击在线客服进行在线沟通!

联系方式
热线电话
023-63634226
上班时间
周一到周五
E-mail地址
3385136363@qq.com
扫一扫二维码
二维码
扫码关注微信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使用企业微信
“扫一扫”加入群聊
复制成功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我知道了